36名全國“新時代好少年”的先進事蹟,近日通過中央電視台播出的2020年度全國“新時代好少年”先進事蹟發佈活動節目傳遍祖國大江南北。節目採用視頻播放、現場採訪、嘉賓頒獎等形式進行,重點推介10名好少年的事蹟,其中,就有廈門一中高一學生黃禹塵的身影。
黃禹塵與同學們分享興趣致勝的經驗。
面對挑戰樂此不疲 “科技少年”屢獲大獎
全國模範教師、廈門一中教務處主任王可怡是黃禹塵的頒獎嘉賓,節目中,她用“後生可畏,未來可期”來形容這位“新時代好少年”。為什麼這麼説?王可怡表示,因為黃禹塵實在是太優秀了,他品學兼優,興趣廣泛,機器人、編程、馬林巴等樣樣精通,發展十分全面。
在老師、同學的印象裏,黃禹塵身上最引人注目的標籤是“科技少年”。他小學一年級迷上機器人,四年級就開始參加各類電腦機器人競賽。“每當有比賽,他連午休也顧不上,把時間都花在研究機器人上。”説起黃禹塵的那股痴迷勁,禹塵的媽媽馬翠琳記憶猶新。三年級時,禹塵自己網購了圖紙,想做一個會自動轉魔方的機器人,可當他組裝好,機器人卻不會動。他找到賣家仔細詢問,排查問題,反覆調試,終於讓機器人動了起來,像這樣勤奮鑽研的故事數不勝數。
2015年,年僅10歲的黃禹塵從市賽起步,一路過關斬將,殺入省賽、華南賽,最終以全國賽一等獎的成績被選拔參加了在澳洲舉辦的FLL世界錦標賽澳大利亞邀請賽,獲得第七名,展現了中國小學生的創新風采。2018年,他作為隊長帶領廈門一中機器人隊出征,再次在全國大賽上斬獲一等獎。
2016年起,黃禹塵又迷上了計算機編程。相對機器人而言,學習編程知識專業性更強、邏輯思維要求更高,但他樂此不疲,每天堅持大量練習,認真總結每道題背後的方法和規律,不斷尋找不同題型之間的關係,嘗試一個問題多種方法解決,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解題思路,先後獲得全國中學生信息學奧林匹克聯賽普及組一等獎,CSP中國計算機協會軟件能力認證競賽普及組、提高組兩個一等獎。
興趣廣泛樂於求知 能玩樂器會擰魔方
黃禹塵參加魔方比賽。(受訪者供圖)
黃禹塵在進行馬林巴表演。
黃禹塵的一位老師評價過他是“一個有內驅力的孩子”,不用他人鞭策,自己就有求知動力。他的信息學老師王嫣琪也説,禹塵身上有一股堅韌的意志,“從初一到現在,和他同批加入信息學奧賽隊的二十幾名孩子,只剩下十人還在堅持,禹塵是排在第一梯隊的。”
馬翠琳認為,恰恰是發展興趣愛好的這個“玩”的過程,保護了禹塵的好奇心和鑽研精神,鍛鍊了他的主動學習和綜合學習能力,“禹塵的小學校長曾説‘不要整天盯在課本里,豐富的知識在生活中’,我們很贊同這個觀點,一直以來都支持禹塵去追求他的興趣愛好。”
2015年,黃禹塵從《最強大腦》節目中接觸到魔方,迅速迷上。靠着從網上搜索各種魔方教學視頻進行自學,他在不到半年時間內相繼掌握了粽子、斜轉、金字塔等二十幾種類型魔方的復原方法。他沉迷於練習魔方速擰,不斷提升速度,在2016年先後四次打破“五魔方”項目國內紀錄。在當年舉辦的亞洲魔方錦標賽上,他斬獲了“五魔方”亞洲冠軍,成為年齡最小的洲際冠軍得主,被稱為魔界的“神奇中國小子”。
他在音樂上也很有造詣,3歲半開始學打擊樂,後來專攻“馬林巴”,5歲半就開始參加比賽。去年,他赴波蘭參加中歐國際打擊樂大賽,獲得馬林巴組第三名的好成績。
最近,黃禹塵又迷上了語言學。他看書自學,報名參加2020年國際語言學奧賽,與經過專業培訓的選手同台競技,獲得中國區終選金牌並進入國家隊,在隨後舉辦的第二屆亞太區語言學奧賽上斬獲銅牌。王可怡説,在北京錄製“新時代好少年”節目時,日程排得滿滿當當,可禹塵還抽空跑去拜訪了一位語言學教授。馬翠琳也説,節目彩排時,有幾位獲獎者是少數民族學生,禹塵一有空就找他們聊天,研究他們的少數民族語言。
在繁重課業之餘,要保持這麼多興趣愛好,黃禹塵説:“自律、專注很重要,把學習效率提上來,時間就能空出來做我喜歡的事了。”(文/廈門日報記者 衞琳 圖/廈門日報記者 黃曉珍 除署名外)